(文\cnbeta)据外媒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IVPP)和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STM)的一个科学家团队在中国东北的一只1.25亿年前的恐龙中分离出了保存精美的软骨细胞,这些细胞含有残留的有机分子和染色质的细胞核。这项研究发表在2021年9月24日的《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
这种恐龙被称为Caudipteryx,这是一种小型孔雀大小的杂食动物,长有长长的尾羽。它在早白垩纪期间游荡于辽宁省热河生物群的浅水湖畔。
IVPP副教授和这项研究的论文共同作者李志恒指出:“多年来积累的地质数据表明,热河生物群的化石保存非常特殊,因为细小的火山灰掩埋了尸体并将其保存到了细胞水平。”
科学家们从这个标本的右股骨上提取了一块远端关节软骨,然后将其脱钙,并使用不同的显微镜和化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他们意识到,所有的细胞都在动物死亡后被硅化了。这种硅化很可能是使这些细胞得以很好保存的原因。
他们还发现了两种主要的细胞类型:在化石化时健康的细胞以及在死亡过程中多孔化和化石化的不那么健康的细胞。IVPP副教授、这项研究的通讯作者Alida Bailleul指出:“有可能这些细胞甚至在动物死亡之前就已经在死亡。”
细胞死亡是一个在所有动物的生命中自然发生的过程。但能将一个化石细胞放入细胞周期中的一个特定位置,这在古生物学中还是相当新的。这就是IVPP科学家的目标之一:改善化石中的细胞图像。
此外,该团队还分离出了一些细胞,并用全世界生物实验室中使用的一种化学品对它们进行染色。这种紫色的化学物质被称为苏木精,能和细胞的核结合。在对恐龙材料进行染色后,一个恐龙细胞显示出一个紫色的细胞核,并伴有一些更深的紫色线。这意味着这个1.25亿年前的恐龙细胞的细胞核保存得非常好,保留了一些原始的生物大分子和染色质的线。